微信里的一句“收到”,到底有多重要?

来源:36氪 作者:Ray先森

过年期间和一位做行政的朋友小聚。

谈及她在工作最烦心的事,莫过于群发通知每个人事项,每周必须提交的周报总结、公司安排的团建任务、领导下发到个人的执行事项信息,每次在群里群发之后,即便是@到每个人,总有几个人不急不慢看到了也不回复。

一来二去,常常因为几个人的耽误导致了整个项目的搁置停滞。

有时候朋友还需要私信去催问确认他们是否有收到信息,而对方常常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我知道啊,群里的信息我都看到了啊!

那看到了怎么不回复?

回不回复有那么重要吗,我知道就行了!

朋友说:“隔着电脑屏幕,总有些人永远不知道她等的有多焦急。看到了也不回复,浪费的不仅是她个人的时间,更耽误了整个项目的推进和进度。”

“收到”两个字,花不了1分钟的时间,但是对通知者而言,是一种证明和交代。

用朋友的话说就是:

职场社交最大的不靠谱,就是收到不回复。

收到后的回复,代表了你的职业化程度

刘润老师在《5分钟商学院》的课程中分享了一个“职业化程度”的概念:

关于职业化具体讲什么?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明白独自上出租车,你该坐哪;如果是老板开车,你坐哪;如果老板开车,你上级也在,你坐哪;如果你老板开车,你上级也在,但还有个女士,你坐哪?

可能有人会问了,有必要搞那么复杂么?随便坐不就完了,他们不会在意的。

其实,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简单,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职场问题背后藏着一个的思维方式:

永远要站在对方舒不舒服的角度考虑问题。

就像我们经常会在微信群里看到@自己的信息,为什么有人积极回复,有人却视而不见?难道是因为前者闲着没事做吗,当然不是的。

及时有效回复别人的信息,不仅代表了你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你对他的重视程度。

明明别人看到你发的信息却不回复你,谁的心里恐怕都不会舒服吧?

曾经拿这个“收到消息要不要立刻回复”的问题,问过一位职场老前辈,他和我说的是:

你领导在短时间内不一定了解你的工作能力,但是你的工作积极性和配合参与度却是一句收到就一眼看穿了,根本藏不了。

在领导看来,他更在乎的是了解所有员工手中事情的执行进度,而你的一句“收到”恰恰是表示了你对这个项目的知晓。

再说了,连别人主动@你都不搭理,那你还要别人亲自当面和你说吗?

在职场和人合作,没什么比让别人办事舒服更让人喜欢的了。在职场这么多年,这位前辈一直就是这方面的代表,别看他在公司位高权重身为元老级的人物,却从来没有一点架子,无论是年纪多小职位多轻的员工都可以向他请教、帮忙。

这位老前辈常常把这句话挂嘴边:

如果你也想和人舒舒服服的把事情给办了,那首先你得和人相处起来舒服。

其实职场上的“舒服”二字看似简单,内里却藏着一个职场人的基本功。

和其他同事进行一项事情,你是否会半途而废?

其他部门同事问你的问题,你帮不了会干脆不理人家吗?

别人跟你说一件事,你办不办得成,都一定会回复吗?

如果当时不能及时回复,在你能回复的时候,你会解释一下上次不回复的原因吗?

这就叫有开头,必有结尾,不管什么事情到你这里都能舒舒服服给人办好了。

让人舒服,自己才会舒服,这种靠谱里恰好透露着你的职业化程度。

从一而终的反馈,是对事情最好的负责

有一次部门经理po了一张他和一同事的工作交接流程在工作群,他们之间的对话是这样的:

领导:这件事你做了吗?

员工:做了。

领导:做到什么程度了?

员工:做完了。

领导:什么时候做完的?

员工:上周就做完了。

领导:那你为什么没有告诉我一声呢?

员工:你不是之前没问吗?

以前经常听领导开会拿“为什么这事到你这里就断了”来说事,用领导的话说就是:

做事要有始有终,不要什么事都等着我来问你们,有头无尾的执行与反馈等于瞎子走进死胡同,最后连问题在哪都找不到。

“不及时反馈”甚至是“反馈中断”常常在很多初入职场的人身上发生,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努力做事,而是没有意识到及时反馈的重要性,往往造成很多麻烦,常常出现自己认为将工作做得很好等着领导的认可和夸奖时,却适得其反的情况。

其实在职场上讲求的“收到即回复”,是更好的完成了沟通和执行中的整个闭环。

从一而终的反馈,恰恰能让执行者和领导者都能对这个项目有更清楚的了解。

罗振宇曾经在《逻辑思维》里讲到过一个故事:

当年他刚入行做媒体的时候,一位老记者说,张瑞敏在海尔抓管理,非常注重执行和反馈上的“闭环”二字。

比如在海尔上班的时候,把椅子从桌子下拖出来,坐下开始工作。但是可能一会儿又要起身去办事,那就一定要把椅子推回去,否则就是犯规。

海尔管理员工闭环,就是从这么细致的地方入手。

那位老记者怕他不信,现场做了个示范,他抓起电话,给青岛的海尔总部总机拨了个电话,接通之后说:

“我找罗振宇。”

海尔哪有叫罗振宇的,所以总机接待的员工就问:

“罗振宇是哪个部门的?”

老记者就瞎编了个部门,总机说:

“您给我几分钟,我来查一下,我让他回电话给您。”

一般像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查无此人,或者按照打错电话就给算了。但是过了几分钟,那位总机竟然把电话回过来了,说整个海尔都查过了,确实没有罗振宇这个人。

当时已经有电脑了,所以查无此人并不难。但是难在有始有终,把这个动作和反馈的闭环完成了。一个总机接线员,接到一个问询,他不能让这个事耽误在自己手里,无论如何他都要给出一个结果。

好的反馈,在意的是完成执行和沟通中的闭环。

与此同时,在这个收益按小时计算的职场中,一个有效而及时的反馈最能节约他人的时间成本,而不是整个事情到你这里就断了头绪。

所以,当你在完成一项棘手的任务后要及时去反馈,而正是这样细致入微有头有尾的反馈,成就了一个职场人的靠谱。

靠谱不是说你很能干,不是说你答应了什么就一定能做到什么,那不叫靠谱。

真正的靠谱,是把事情从头到尾不打折扣的完成。

拉开你和别人的距离,时间颗粒度算一个

上文中的那位朋友,和我说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最后总结了一句:

其实我知道有些人明明看到了我群发的工作信息,他们也不会立马回复我,是因为他们很忙吗?不是的,他们甚至有可能在玩手机、看微博、在划水偷懒,可就是不回复我。

其实在职场上要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有一个非常简单又好用的衡量标准,看看他对于时间的态度就知道了。

回复信息快慢,做事是否拖泥带水,上班期间是否浪费时间做其他的事情,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一个人是否职业化,你可以通过他对时间的态度中一眼洞穿。


image.png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这张图,2016年12月,网络上流传一张王健林的行程表。这位62岁的中国首富,早上4点起床健身,然后飞行6000公里,出现在两个国家、三个城市,最终,晚上7点赶回办公室,继续加班。

从这样连轴转高密集的工作行程中,我们完全可以窥见一个人对于时间的分秒必争。

image.png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朋友圈也常常出现,很多朋友上午还在北京工作,下午就去到深圳开会,恨不得把一天24小时大卸八块揉碎了使。

关于对时间的态度,刘润老师曾提出过一个时间颗粒度的概念。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

有些人能把时间颗粒度分割成分钟,比如王健林只留下15分钟和领导见面。而有些人对于时间则非常慷慨,一天如流水哗啦啦随便任他溜走。

衡量一个人在商业世界中是否职业化,恪守时间,是一项最基本的要求。

如果你理解了“时间颗粒度”的概念,就会明白,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

我曾经就去拜访过一家公司的领导,预约的时间是早上9点整,我提前30分钟就到了,到了他们公司之后一个人都没有,最后等了1个小时到了9点半公司才陆陆续续来人上班,而且又是一群人吃早餐、聊天、玩手机,整个环境闹哄哄就像个菜市场。

那次拜访之后,我主动和公司申请换掉这家供应商,原因就是因为对方完全没有时间概念,就这么任由客户的时间白白浪费。

微信里的一句“收到”,到底有多重要?

理解,是尊重的前提,我爸从小就教育我,要尊重别人的时间,不能因为自己的不守时而耽误别人的事情,所以后来但凡微信沟通不了的事情,我一定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沟通,而不是把这事就这么晾着搁着不管不问。

时间颗粒度越小,人生密度才越大,个人职场质量才越高。

时间颗粒度越大的人,通常是用时间换钱,所以才会出现职场磨洋工浑水摸鱼的偷懒行为。

时间颗粒度越小的人,则是用钱买时间,所以才会出现有人愿意花几百万和巴菲特吃顿饭。

我们身处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对于数不清的未读信息和未接电话,我们常常习惯性的忽视了,对于你而言,可能是因为忙,也可能是因为不在乎。

但请你记住,对于发消息的人而言,他宁愿看到你否定的回答,也不愿看到满屏的空白以及无尽的等待。

再说了,回复一句“收到”一点都不耽误你赚钱,

真正耽误事的,是什么事都不做还成天浪费时间。


相关文档推荐

AIGC如何助力工作和学习.PDF

1742949482 尹健 10.53MB 93页 积分8

面向办公自动化领域的Al Agent建设.PDF

1741936428 欧阳小刚 2.34MB 32页 积分6

DeepSeek赋能职场.PDF

1739405448  4.45MB 33页 积分5

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合作.PPTX

1739245218 邓梅 4.49MB 0页 积分5

推倒部门墙跨部门沟通与有效合作.PPTX

1739245187 邱明俊 1.49MB 73页 积分10

大模型+数据智能分析应用发展趋势及标准化工作.PDF

1738713468 韩晓璐 7.14MB 24页 积分4

1688AI助手源宝的成长之路.PDF

1737424547 程亦曲 2.43MB 29页 积分6

微信LLM在推荐场景中落地的经验与思考.PDF

1737366809 沈春旭 3.51MB 23页 积分6

PPT演讲七宗罪.PDF

1736925080  15.5MB 68页 积分8

相关文章推荐

值得培养的实用领导技能

CIO之家的朋友们 CIO之家的朋友 

乌卡领导力 | 高绩效组织背后的“武器”

CIO之家的朋友们 CIO之家的朋友 

工作能力强的人有哪些特征

CIO之家的朋友们 CIO之家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