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合理的指标,对评价一个组织或者个人的绩效,以及指明进步的方向,至关重要。 指标过于简单,难免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在唯GDP论的年代,往往会大量增发货币,致使CPI/PPI失控,最终导致GDP效果大打折扣;更糟糕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给我们生存的家园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于是,在控制货币增量和改善环境两个约束条件下的,GDP的增长就更为艰难,但含金量也更高。进而环境改善的红利也会促进GDP的进步,实现良性循环,也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治大国若烹小鲜,实际情况比这个复杂得多。咱说的也就是个简化模型吧。
评价好学生,也有类似的改变,从最初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德智体三好学生,进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好学生标准的不断进化,我们发现那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弱不禁风的高分学生越来越少了,真正的学霸不仅在学习成绩上独领风骚,也是不同领域的牛人。
另一方面,指标过于繁杂,也会导致主要目标的迷失,最终使标准流于形式。
很多地方政府在制定考核指标时,洋洋洒洒数十项,每项还要分若干小项,执行者把指标项看完,已经不知所措了。最终的考核,不过是做文字游戏,把表格填完交差。
对于一间工厂,也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比如,考核准时出货,以增加库存为代价;关注劳动生产率,则可能牺牲安全;投诉多了,要求提升质量,货又不能按时出…… 按下葫芦浮起瓢,让人疲于奔命。
如何制定一套考核数量可控,又可以全面体现运营表现水平的指标?
如何使指标之间实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经过长期的实践,提炼出以下五个半指标:
1、安全
2、质量
3、准时出货率
4、库存周转次数
5、劳动力成本比重
6、循环盘点准确率
来!逐一看过去,捡要紧的说:
——
一、安全
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工厂是0和1的关系,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安全成本,可以量化,也必须量化。
二、质量
单位:PPM。也就是百万分之一。如果还在用百分比级别的,那就努力做到用PPM计算作为第一阶段目标吧。
客诉PPM。这个是总指标,是根据客人投诉的数据计算得出的。可以责任落实到质管部门。
次一级的还有对内的首次质量PPM(FTQ)。这是给质管部门管理产品质量的武器:质管部门对客户投诉PPM负责;相应的,他们需要权力对内部各运营部门说No。这样才是责权匹配。
数据统计是计算质量指标的关键。取多久的数据,标准是什么,责任归属等等等等,都需要清晰的定义。
三、准时出货率
这个指标,一方面连接客户的满意程度,一方面反映运营的可靠程度。
99.9%应该作为所有制造企业的目标值。
不要矫情,说为什么不要那0.1%。现实不完美,即便花费数倍数十倍的代价,也许做不到那0.1%。所以,如果真发生了,只有说sorry了。企业是要赚钱的,不是治愈强迫症的。
统计上容易出鸡贼。比如一个客户的订单有十个产品,其中一个没有按期交货,那分母是放10还是1?答:1。因为一个产品没有按时交,客户收到其他9个,很多时候是没有用的,还要保管。类似的细节处理的不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准时出货率。
作为使客户满意和自身运营可靠性的指标,准时出货率这个大项里,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非常重要的次级指标:订单交期准时回复率。比如要求在收到客人订单后,核算自身的产能和物料情况,48小时内给客户回复交期的订单比率。
四、库存周转次数
体现运营效率的不二指标。
在满足订单准时交货的前提下,提高库存周转次数,是工厂各方面效率提升的直接体现。
是的,工厂机会任何地方的不完美,都会体现在库存的增加上。
计算要点:
和财务上的计算公式有不同。
日常考核用的指标,要体现实时性,所以销售产品成本需要取足够的样本,并折算到全年;
而库存成本则用实时数据。
点到为止,要展开说,得另开几篇文章。
总之,在满足其他几个指标的前提下,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库存周转次数就对了。
注:衡量工厂流动性的核心指标,库存周转率越高,管理的精度越高,产能利用效率也越好。
五、劳动力成本比重(或人均销售额)
劳动力成本占产品总成本的比重,体现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这个指标横向可以与同行对比,但更重要的纵向对比,看时间轴上是否不断提升。
需要考虑的干扰因素很多,比如产品升级或者采购成本下降导致的原材料成本升降,从外委加工到自家生产等等,都会影响到劳动力成本比重升降。如果不剔除干扰因素,会对劳动力成本比重产生误判。
HermanMiller在中国工厂的头几年,劳动力成本比重下降非常迅速,后来这个指标进步速度就不那么明显了。但从精益生产方面统计的数据看,进步一直都有。
经过分析,原因有二:
第一,随着本地采购比重的提升,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劳动力占比自然高了;
第二,公司针对亚洲市场,推出了相对比较入门的产品,这样也导致了劳动力成本在总产品成本构成中比重升高。
由于受外界因素影响太多,这个指标做考核比较勉强;一旦考核效果不错,只能说明企业变化与活力在减弱。
注:是衡量工厂流动性的第二个指标,可以与同行比,也可以按照年度衡量改善效果。比如,本人管理的工厂的人均销售额是65万左右,而同行仅仅40-50万之间,效率足足提升了30%。
六、循环盘点准确率(半个)
《工厂治理始于仓库》一文说过,仓库作为物流和信息流的中转站,会沉淀大量的问题。
那么循环盘点准确率就是把这些问题主动暴露出来的手段,而且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很多工厂每年甚至每季度会停产做大盘点,不可谓不重视。但时效性太差,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若非财务规范要求,我基本上不太看大盘点。
循环盘点是项日常性的工作,防微杜渐,说的就是这个环节。
注:该指标为衡量日常管理水平的指标,十分重要。仓库管理是工厂最基础的管理工作,是所有管理的基础。仓库管不住、管不好,所有的精益改善、数字化都是空中阁楼。其真因是:仓库是物料流动的节点。节点管不住、管不好,其余就什么都不要管了。
一间工厂,真实数据计算出来的以上五个半指标同时达标,持续稳定,并呈进步趋势,毋庸置疑,是间好工厂。
上面这个好工厂的定义里,16个关键字如下:
1、真实数据
数据不能由利害相关方提供,运动员不能做裁判员。
计算方法上体现实时性,而非严格的财务标准算法。
关于数据收集和统计,太琐碎,太多需要注意的,等得空另起一文说吧。真实的数据,有时也会骗人的。
2、同时达标
只盯住一个或者几个指标,没有用。
必须兼顾所有指标,齐头并进,才是没有死角的好工厂
3、持续稳定
曾经遇到过为了冲季度业绩,这边赶出货,那边压着供应商送货的情况。但接下来的季度,会惨不忍睹。所以,持续稳定的好才是真的好。
4、进步趋势
不仅要稳定,还需要不断进步。不用担心起点低,也不用担心进步慢,只要是持续进步,日积月累就是巨大的进步。这个过程不是某人可以控制的,毕竟工厂管理不是布勃卡,每次撑杆跳可以稳稳的只提升1厘米,结果是一直在破记录。丰田提出每天进步1%,结果成就了如今的汽车霸主地位。其实,每天1%真的是太快了。
————
真正懂了这几个指标并开始实践的初期,会有一种到处都是墙的感觉。
那就对了。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