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政策频发,催生新商机,新时代开启

来源:亿欧网 作者:华夏桃李

2018年4月,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开启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新一轮热潮。事实上,教育信息化并非新鲜课题,而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将信息化1.0中完成的基础建设的作用发挥出来。然而,在产业发展经历了两年的沉淀后,从最初纯粹地火爆追捧,到开始向产品回归,行业目前仍然存在多重阻碍,从业者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要分食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蛋糕并非易事。

速度与质量,后者正被更多从业者放在教育产业信息化进程的核心位置。不容忽视的是,眼下依然面临市场与需求脱节、准入门槛较低、市场鱼龙混杂、专业人才缺乏等痛点。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腾讯、阿里、字节跳动等公司频繁布局教育信息化,涉及领域包括:学费支付,人脸识别,答题阅卷,甚至是智慧校园的搭建,to C基因的公司也来到了传统的to G战场,而先他们一步的新东方和好未来也同样重视公立学校的市场,教育信息化的变革正悄然而至……

二级市场:上市公司林立,寻求内容转型

在信息化1.0的浪潮中,政府、学校、渠道、公司四方共同发力,迅速把基础设施搭建了起来,其中催生了如视源科技,科大讯飞,立思辰,三盛教育(汇冠股份)等众多跨界至教育信息化的A股上市公司,一时风光无两。但随着基础建设的日渐完善,传统的纯硬件进校方式在业绩增长方面受到了一定限制,项目制的业务模式也暴露出了可持续性的弊端,部分公司甚至出现了业绩下滑的危险信号。

 

教育信息化上市公司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是按照不同教育阶段的生均教育经费和在校生人数等指标进行分配的。现阶段国家规定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8%,小初高和本科因为学生基数大或者生均经费高等原因而能够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化经费。2019年,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本科学校获得教育信息化的经费占比达75%~85%左右。

中国教育信息化经费

 

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规模测算减去30%左右给渠道的分成,市场进一步被瓜分,根据招标数据统计,2018年1~10月23962个,2019年1~10月35556个,同比增加约50%,这说明:

1、过去高效率拿大单的机会变少了,巨头公司精力将被大量分散

2、权力下放,小单位的自主采购权得到提升,能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内容

在此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公司重新面临选择:立思辰转型大语文,三盛教育收购恒大教育、中育贝拉也印证了传统的教育信息化公司开始走上业务多元化的道路。因此,管理软件,软硬件结合,安防,在线教育,课程内容+服务等方向越来越多的受到资本的关注。

校园安防:高校需求基本饱和,政策重点强调幼儿园小学和部分初中

政策:

1、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2、2019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

教育信息化1.0的重点战场是大学,单个本科获得的财政性教育信息化投入金额约等于50所小学,拿下一所就是每年大几千万的收入,在校园卡,校园安防层面也有两家上市公司:新开普与正元智慧,同时新三板也有相同业务公司,通过校园卡打入校园教务管理,学习系统等方方面面。但高校需求目前已经基本满足。

公司分析

 

校园安防的真正诉求来自于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校长期苦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式与管理手段。一旦产生校内外安全事件,无论处理结果如何,都是多方共输。而该赛道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规模效应在该赛道中将会成为最核心的优势,而产生规模效应的核心在于让产品和服务产生闭环。单纯提供工具式的产品,或者只解决某一需求的产品长期来看很难产生足够的粘性,通过各类服务和产品深入渗透校内能够带来巨大的价值,增加ARPU值,获得持续性收入。更核心的是,只有解决校园管理多模块“孤岛”的现状,才能真正意义上对校园管理带来价值,做过企业的人一定知道,每个模块分别找人外包设计是多么低效且费钱费时的事情,更不要提售后服务了。

信息化模块

精准学情分析:当前K-12阶段的重中之重

毫无疑问,学习成绩在当前K12阶段教育中最受关注的,因此提分依然是最刚需、最让学生以及家长愿意为此一掷千金的。关于整个教、学、测、评、练五个环节的探索从未停止过。仅仅通过硬件的铺设对于实现教育普惠公平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精准学情分析

我们持续看好通过技术手段对提分阶段的改造:涉及“教”与“学”的翻转课堂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让教师通过预习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能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测”、“评”、“练”所涵盖的课后作业,错题订正,推题练习等能够极大程度的解放老师在重复性劳动层面的时间。

针对不同年龄段与不同产品还需要分类讨论,总体来说有如下几个特质:

1、体制内学校受教育部门监管严格,改革难以推进,其受技术影响的速度和程度都比体制外培训机构慢;

2、高学龄阶段受众成熟度和自控力比较高,教育+技术的应用程度更深,测评练产品适合高支付频率,低客单价的使用场景;

3、技术多应用在教学活动的外围层次(即“测评练”),相关的学习数据结构化程度高,分析和反馈机制好;

4、核心环节“教”现阶段尚处于初级阶段,产生的数据也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无法有效利用。为了常态使用和提升教学效果,必须要搭载培训服务和地推人员的售后服务;

5、通过测算,单就翻转课堂模式,经费拨款是不可能覆盖到每一位学生的,因此未来C端付费将会成为主流,此时,老师接受度,学生使用效果将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华夏桃李资本会继续关注以下创业方向的优质企业:

1、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学生做题、推题和错题整理效率,涉及自建题库,知识图谱等多方面,且做出一定学校规模的;

2、在学校上课期间可以常态化使用的教学软件:涵盖备课,预习,随堂测试等。能够真正被老师用起来的产品;

3、关注“非考试数据”,影响学生成绩的因素是多维的,解放老师的目的是希望老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非量化、非标准化的学生学情;

4、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运用,能先解决共性问题再谈个性化匹配的公司。

课程内容+服务进校:立足于校外,进击校内

政策:

1、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鼓励学校组建特色艺术团队,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专业艺术人才到中小学兼职任教;

2、B学校诉求在于针对政策的产品化的解决方案。进校课程类不适合走招标;

3、2020年1月1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强基计划”。

随着强基计划的发布,除了着重强调选拔的公平性外,更强调了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望,结合早先的综合素质评价的选拔体系,这将是一次教育体系内人才观和培养视角的巨大转变。由于家长的财力有限,学生的课余时间有限,学校需要据此做出应变,尽量减少过去唯分数论的局面。“强基计划”实施后,学校要更重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要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和作业布置,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方向和追求。营造和谐育人的环境,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而受限于师资配比与老师自己的产能确实有限,学校更欢迎配套的课程进校。因此,学校有动力针对校内无法满足的需求从校外去寻求解决方案,这其实给了很多创业公司拓展业务边界的机会,原本割裂的校内体系和校外培训体系有机会融合。

这里着重讲两种进校方式:

1、现有学科类的产品最好工具化,要尽量减少老师额外的工作量;

2、新课程进校(艺术课,科学课等)尽可能少的动用学校的现有资源,能够做到完整交付。

针对小学和初中的文化课辅助产品,尽量以轻工具的方式进校,不喧宾夺主,却又能切实解决老师的需求,比如口语测评工具以及新课改后的课外阅读。或者针对教育水平欠发达地区的纯内容供给,能够切实的缩小教育差距。

对于新品类的课程进校,首先要立足于校外,不要把校内的课程供给当做唯一的模式,校内课程的开课频次低会给只针对次进行课程研发的公司带来极大的盈利压力,让公司疲于BD。因此,该模式适合在校外有良好口碑,一定规模,师资供给充裕,课程打磨完毕,可以高效利用工作日白天空闲时间缓解成本压力,释放师资储备的公司。在修炼好“内功“之前盲目进校,甚至是跨地域的去服务学校是难以长久的。

华夏桃李资本认为:在行业的冷静期中,各家公司都应该沉下心来研究更好的产品、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互联网公司应与传统教育信息化公司多合作,用互联网思维结合强大的线下基因,催生出提升教育效率,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化教学实效,有利于统筹管理的优质产品。

创业公司往往对公立校的体系了解甚少,招标的整个决策体系基本要经过5个环节(校长,教育厅,招标办,专家,学校经办人)长,即便是非招标的产品,也往往需要照顾到购买人,使用人,效果人三方。虽然各方诉求不同,但没法走捷径,如果不能立足于需求打磨产品,会容易被替代。

写在最后,2020年开年就遇到了一次严重的疫情,教育行业也承受着相当大的冲击,特别是线下机构,几乎处于“休克”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现金流为王,创始人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断力,节流的重要性远大于开源。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事业,它不同于新经济有很大的区别,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石才能谈市场空间。


相关文档推荐

2024年中国营销行业AI应用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2803952  2.8MB 29页 积分4

大模型辅助需求代码开发.PDF

1741935139 路宁 1.24MB 15页 积分5

智海微言AIAgent应用产品.PDF

1741575533  2.07MB 37页 积分5

2024年AIGC+教育行业报告.PDF

1741175083  5.05MB 54页 积分5

初始大模型 1.1 大语言模型发展历程.PDF

1741175045 赵鑫 2.3MB 18页 积分5

模型架构 2.1 语言模型发展历程.PDF

1741174957 李军毅 1.67MB 26页 积分5

2025年人工智能十大发展趋势.PDF

1740034526  0.97MB 13页 积分5

2024智算运维发展研究报告.PDF

1740033222  1.71MB 30页 积分5

大规模强化学习技术原理与大模型技术发展研判.PDF

1738973514 刘知远 0.96MB 8页 积分5

产品经理手册V2.0.PDF

1738836345  1.47MB 55页 积分8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