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结构化思维?
烧包鹿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01 普通人的思考方式

人的思考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吸收、消化信息,并转化为你自己的语言;第二层是判断和给出解决方案。为什么你总会觉得自己想的不够全面,表达不够有逻辑,大概率是你忽略了第一层,直接给出了你的答案。

举个例子,你看了一部电影,觉得非常好看,想推荐给同学。你告诉她:《波西米亚狂想曲》真好看,你快去看。——这是你对电影做出的判断。

同学接收信息后,一定会反问你:真的吗?哪里好看啊?你继续回答她:反正就是从头到尾都很爽,音乐太棒了。而你的同学并没有把这部电影放入自己的观影计划中,因为她并不知道这部电影有什么值得看的。

这是典型的直接进入了思考的第二层,如果你现在增加第一层的思考,这么跟你的同学安利,成功率会提高到90%以上:

  • 演员:男主几乎百分百还原了弗雷迪在Live Aid的所有表情与动作,从服装搭配、身型、发型、胡子、龅牙、甚至口音,看过那场演唱会的人都说像;

  • 奖项:一举拿下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声效剪辑、最佳混音四个奖项;

  • 经典场景:影片最后神还原了1985年“拯救生命Live Aid”慈善演唱会,是全场最高潮,也是最值得爆哭的片段;

  • 情怀:如果你喜欢皇后乐队,这部电影描绘了团队成员很多细腻的感情戏,一定不能错过。

这个时候,你将这部电影吸收、消化后,转化为你的语言,并决定将它安利给你的朋友,同时把你对这部电影的判断过程完整的描述出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还能让你的表达更有逻辑和说服力。

如果我们把画面从同学对话拉到面试中,面试官问你:你如何看待AI?如果跳过第一层思考,你或许会给出这样的回答:好极了,我非常看好AI的未来。

说出这样的回答后,你心里一定会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不多说一点,为什么不多准备、多了解一些。可如果你准备了、你也了解,但就是说不出呢?因为你的直线反应是忽略了第一层思考过程,直接跳到了第二层判断和结论环节。

如何让自己的思考更完整、更流畅,使自己的思考结果和表达更具说服力?就是这篇文章要解决的主题:如何用结构化思考解决问题。

02 什么是结构化思考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不论遇到什么问题,能都马上找到各种切入点、把问题进行拆解,给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你惊叹他的能力,却不知道对方是如何做到的,这个时候你需要掌握「结构化思考」的能力。

简单来说,结构化思考就是用一个固定的架子来思考问题。如果之前你的思考是一条直线(问什么答什么),结构化思考就像是盖房子(一层一层的推理)。

image.png

放到更具象的画面中,结构化思考就是把东西规整清楚。比如现在有两个衣柜,一个有隔层(下图左)一个没有隔层(下图右),但都放满了衣服。

有隔层的衣柜A衣服按照季节和材质进行了分类,每一类占用一个格子,看起来井然有序;无隔层的衣柜B衣服堆积如山,看着满满当当的。

image.png

如果你经历过堆积如山的场景,你一定深有体会:当你想找一件衬衫的时候,需要翻箱倒柜,而且还不一定找得到,不仅花费的时间成本高,随着寻找时间的拉长心情还会越来越糟。

如果你想在衣柜A找一件保暖裤,可以很快知道是左侧第二层还是右侧第四层,即便你想让家人帮你找一件连衣裙,也是可以通过简单的指引就找到的。

如果我们把这个衣柜来比喻人的思考,显然只有一个衣柜是有结构的思考。而我们希望习得一个好的思考方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自己往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结构」的存在,则是为了推动我们「想清楚」,而「想清楚」又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

03 如何培养「结构化」思考

当我们遇到一个很大、或很复杂的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卡顿」,不知道如何下手。如果你知道了如何去做框架,这些问题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将会无比从容。

第一步:划定边界

这个边界指的是问题的边界,如果问题已经非常清晰了,就可以直接跳过这一步。但是,我相信,大部分扔到你这里的问题,都不会是一个马上可以找答案的问题。

拿一个问题来举例:怎样让自己更有逻辑?

这显然是一个非常宽泛的问题,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给这个问题加一个边界。比如:如何让自己在表达的时候更有逻辑?如何让自己写的文章更有逻辑?(为问题增加了场景限制)

之所以给问题/事情界定边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进行下一步:拆解问题。更清晰、具体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拆解问题。任何一个宽泛的问题,都可以通过界定边界,变成一个可拆解的问题。

第二步:拆解问题

前面提到的问题“怎样让自己更有逻辑”,显然无法直接往下拆解,因为你需要先解决:对方面临的具体问题是什么,以及要解决自己哪个方面的逻辑问题?所以我们在第一步先界定了问题:解决自己写文章的表达逻辑问题。

在拆解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找到问题的评估维度,再往下拆关联影响要素,基本上经过这两层拆解,就差不多可以给出解决方案了。

image.png

评估维度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思考角度」,指的是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关联影响要素指的是每个思考角度下的具体方法。

比如“如何看待微信视频号”,评估维度可以是:从产品角度看、从运营角度看、从业务角度看。产品角度的关联影响要素是:使用场景、需求匹配、交互体验等等。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从微信视频号的交互展开去聊。

image.png

这里需要提醒一点: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有N个评估维度,每个评估维度下又会有N个关联影响要素。这里的N不是无穷尽的意思,而是“未知”,根据不同的问题可拆解的层级不同。

如果你现在刚刚接触「结构化思考」,不需要追求完整的评估维度(为一个问题找N个评估维度),也不需要把评估维度拆到穷尽。最好的做法是:先找到一个评估维度,把一个维度往下拆完(找到关联影响要素),再去练习多个维度的拆解。

第三步:拆解方法

前面讲了如何拆解问题,但是“如何拆解一个问题”,本身也是一个可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维度拆解一个问题?这里给出三个思路示例,可以帮助你完成90%以上问题的拆解。

  • 用流程拆解

  • 用公式拆解

  • 用影响要素拆解

类似于“如何做好微信社群管理”就可以用流程来拆解,你可以从“社群管理”会有哪些动作组成入手、控制好每个组成环节来完成这个任务。

  1. 群成员筛选;

  2. 入群指引;

  3. 帮助大家互相认识;

  4. 群内日常互动;

  5. 违规行为处理规则;

  6. 核心用户培养和维系;

  7. 在线组织活动……

而目标较为明确、可量化的问题,类似于“如何提升商品的销量“就可以用公式来拆解,从公式的每个因子中找答案。

先拆解公式:销量=曝光量*转化率*ARPU值,然后在针对每个因子采取措施。比如,如何提升曝光量?如何提升转化率?如何提升ARPU值?

还有一种情况是问题比较清晰,但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不太好拆解,就可以把影响因素都列出来,去控制每个影响因素。

比如“如何提高社区内用户的评论数”,不太好拆解成具体量化的子项和公式,就需要尽量把所有的「影响因素」都列出来: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用户的评论数?

  1. 社区氛围;

  2. 社区帖子质量;

  3. 评论引导;

  4. 用户评论规则;

  5. 用户互动的激励机制;

  6. 产品交互……

流程类的适用于具体的任务,公式类适用于涉及目标或指标类的任务,影响要素类适用于受各种复杂因素影响的问题。

无论你遇到任何问题,先尝试用「结构化」思考将问题拆解,任何一个问题经过2轮的拆解都会找到一个比较好落地的方式。

但是,文章提供的只是结构化思考的练习步骤,不要指望一气呵成,只有慢慢培养、练习才能把它内化成一种习惯。

04 结构化思考练习

练习一

你现在负责一个公众号的运营工作,老板给你一个任务:下个月涨10万粉丝。这个时候你需要拆解:公众号如何涨粉?

增长渠道有哪些

  • 朋友圈

  • 社群

  • 线下引流

  • 其他平台引流

增长方式有哪些

  • 自然涨粉

  • 大号互推

  • 裂变

  • 投广告

上面是第一层拆解,第二层拆解比如是:如何从其他平台引流?比如知乎。

1)提高知乎粉丝量

粉丝=曝光量*转化率   (曝光量=选题+标题)

2)内容内增加转化

  • 文中:讲和公众号相关的故事

  • 结尾:关注领取大礼包

练习二

假如你现在去豆瓣面试,面试官让你分析「豆瓣读书」中「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喜欢」用到的策略,并且告诉你,这个推荐结果和用户行为有关。

这个时候,你要做就是「拆解有哪些用户行为」且「哪些用户行为会影响豆瓣推荐」,这个时候可以用「结构化思考」来拆解用户行为(如下图):

image.png

总结

我们学习和培养结构化思考习惯,是为了让我们具备更好的思考能力。而思考能力是需要持续练习、复盘和优化的,并不是你「知道」了它是什么,就「拥有」了它的能量。

如果你经常会收藏各种思维模型(查理芒格的思考模型们),但并没有提高自己实际的思考问题能力,那你就需要注意了。

任何一个“成功“的思考框架都是站在应用之上的,从实际的场景、目标出发,持续积累、迭代、提炼后才能称之为“思考框架”,但并不是把别人的拿过来就是变成你的了。

即便你知道100个思维框架也没用,要想具备一个优秀、高质、高效的思考习惯,练习是根本。

框架是无穷的,比积累框架更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养成框架思考的习惯。只有学会了用框架来思考、表达,才能领会。

练习、练习,还是练习。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