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毕业生的提问:
“你有什么想给刚毕业的大学应届生的建议?”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那种对职场择业的迷茫和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毕竟,平静的校园生活和竞争激烈的职场相比,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25岁到35岁,是一个职场人的黄金10年,也是一个人快速成长和积累、形成职场认知的10年。
如何从一个鲜有经验的应届生,快速切换到独立成熟的职场人?在这里,我以一个职场人的成长路径为坐标轴,为你提供这10个建议,仅供参考。
1、关于实习:这是职场唯一一次允许你学习的机会
可能很多人都听过美团王兴“我可以学”的职场故事:
有次开会,当时大概是晚上12点,讨论接近尾声,需要有人整理会议记录,王兴觉得涉及流程图的部分用Visio画比较好,就问一位同事说,会用Visio吗?
她毫不犹豫的说:
我可以学。
当时,按王兴的话说就是,这四个简单的字里有无穷的力量。
这个故事很励志对不对?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很多企业和职场领导,其实大多数是没有耐心的,他们也大部分不太情愿,花大价钱帮你交学费请你来学习,他们要的是一来就能干活,一开工就能挣钱的。
虽然,这么说有点急功近利不近人情,但这就是职场的本质。
如果,你非要在职场提学习,那么请你好好珍惜你的每一份实习工作。
因为,这是职场上唯一一次允许你学习的机会。
可能很多人,一直对实习都抱着一种似是而非的态度,有些人还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混毕业证的过渡时间,实习期过了我就走,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实习期,是一个应届生从校园到职场的切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初步形成你的职场认知、养成你的职场习惯、开启你的职场生涯,不要觉得这没什么,
因为你每一次选择和经历,都不可抹去的复刻在你的职场认知里。
上班是不是经常迟到早退?
领导交代的任务是否明白?
工作有不懂的是否主动求助?
项目进度是否做到及时汇报?
如何写好文件的标题和命名?
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芝麻小事,都决定了你的上司对你第一次职场印象。
你的职场实习态度,就是你最好的职场形象反射。
不要觉得,实习不过是找个公司混点拿毕业证,如果带着这个态度进去职场,我可以告诉你,即便你毕业了,以后的职场生涯也会很艰难。
也不要拿“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都不晚”来安慰自己,职场最缺的就是时间,浪费了就是浪费了。
若干年之后,你又凭什么保证自己能拼的过那群又优秀又厉害的年轻人?
职场上混点的人也很多,有可能最后你连混都混不过别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在职场第一次的时候,就摆正心态珍惜机会,打好基础?
2、关于选择:大公司稳定小公司钱多?到底怎么选?
是去大公司一步一步熬资历往上爬,还是去小公司当多面手快速成长好赚钱?
这一直是职场年轻人最关注的话题。
其实这个题目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提问之前其实心里就已经有答案了。
你想要的,只是从别人的口里听到你想要的答案而已。
在这里,给你分享一个来自得到职场教练汤君健的建议:
如果有可能,尽量在刚毕业的时候,能够加入大公司,如果难度比较大,那么至少也应该是小公司的核心部门。
● 大公司抗风险能力更强
大公司一般根基稳重,即便突遇风险,也不是一瞬间就垮塌。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你来说,校园招聘也是非常重要的给你一个“好出身”的机会,因为小公司你随时可以加入,而很多大企业基本上只进行校园招聘,然后人才自己培养,然后形成嫡系人才,会更加注重你的发展。
● 大公司光环效应明显
等你将来要跳槽的时候,人力资源是很难有耐心去了解你工作过的那些小公司的,他更多是依靠看到耳熟能详的大名字进行判断。
比如说,腾讯阿里的求职简历和不知名企业相比,自然竞争力更大。
● 大公司流程制度更成熟
在大公司里可以学到很多标准化、规范化的做法,要比你自己在小公司摸索,高效得多。
就拿销售这份工作来说,在宝洁早都已经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客户管理的SOP流程,从第一次拜访的话术,到谈判技巧,公司都会安排专门的培训,可以帮你少走很多弯路。
当然这并不代表说大公司就一定比小公司好,
大公司层级森严一个萝卜一个坑,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想要快速晋升基本比较难,同时,你也很难拥有表达个人想法的时候,基本是让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充当好螺丝钉就好了。
不过,如果要加入小企业的话,也建议尽量加入核心部门,以及不花钱公司钱的部门。因为当公司要进行业务调整甚至裁员的时候,往往就会先从边缘部门和花钱的部门开始。
在这里,也想多说一句:
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往后职场的不确定性只会越来越强烈。
不管在任何地方,都别把“钱多事少离家近”作为选择工作的最佳标准,因为在这个标准筛选之下,你根本找不到工作。
一切的选择,都是依托在你可承受的代价之上。
想要得到的时候,也请做好付出的准备。
3、关于能力:别拿“会做的不如会说的”来自我安慰
在职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可能会发现可能有些人能力不怎么样,但是凭着一张嘴爬到了很多人的头上。
但你千万不要简单理解成,会做的不如会说的。
关于能力,你永远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能力会让你在夸夸其谈中脱颖而出。
当然,我并不否认大家都是同事的情况下:
口才好情商高的人,的确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也更容易被领导看中从而提拔使用。
但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也不是很大,因为对于大多数领导来说,虽然喜欢那些能说会道讨自己喜欢的员工。
但是领导也并不傻,知道公司要发展的话,总是离不开那些会干的而且能干的人,所以一般比较务实的领导大多还是重用那些干实事的人。
如果,你发现身边恰好有那种夸夸其谈却没什么能力又混得很好的同事,别急着羡慕别人,因为这一点都不妨碍你培养自己的本身和能力。
另外,这种现象其实也说明,你们公司的价值观已经出现了错误和偏离。
如果一个公司的员工,每个人都只喜欢坐而论道徒有其表,那请问谁来做业务?谁来拉客户?谁来做实事?
在别人选择一种看起来很轻松的方式去往上爬的时候,你选择了那种看起来很累但是很扎实的自我成长方式。
其实,从那一刻开始,你已经甩过别人一大截了。
在职场,不管你怎么会说,说出来的愿景无法兑现,请问这样的打脸行为值得羡慕吗?
如果你觉得不值得,为什么多花点心思去想想怎么提升自己的能力?
4、关于积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看过《明朝那些事》的读者都知道,这句话是当年朱元璋的谋士朱升给他提出的建议:
“高筑墙”就是加强根据地建设,提高军事实力,以保卫自己地盘;
“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经济,增强经济实力,经济才是闹革命的基础;
“缓称王”则是不急于称王称帝,在自身实力并不突出的情况下贸然称王称帝,只会有树大招风的效果,使自己成为其他割据势力攻打的对象。
简而言之,就是不急于求成,闷头发展个人实力,待时机成熟之时,再出来发起战斗。
有时候,在知乎上也看到很多职场人提问:
“如何快速在职场成长起来?”
“如何快速挣到第一个100万?”
“如何在短时间内月薪过万?”
说实话,我很难理解他们的心情,在这个“35岁就被嫌弃”的职场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相信一步一个脚印的道理了,相反,崇尚快速致富、毕业就月薪上万的职场人越来越多。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回答快速致富的答主不会告诉你,其实他们自己也未必有月薪上万。
教你挣到100万的导师不会告诉你,其实他们可能兜里10万都没有。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那些急着想成功挣大钱的职场人,是否有花时间去想过这些?
你有为自己的职场为了做过规划吗?
你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和案例吗?
你有研究过别人是怎么失败的吗?
你有思考怎么把自己业务做好吗?
吴军博士曾经在《格局》中写道:
一个人但凡做一些看似毫不着调的事情,背后的原因都和对正规的途径失去信心有关。
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想赚快钱,甚至热衷于赚快钱,是因为他对踏踏实实学本事赚钱这条路完全不感兴趣了,所以总想一步登天一夜暴富。
但现实会告诉你,有时候跑得快的不一定走得远。
5、关于社交: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越大
别太迷恋那些动辄就说“谁谁谁是我朋友”“我有那谁谁谁的微信”的人。
很多人常常挖空心思热衷于和所谓的大佬链接,其实折腾下来不过是加个微信,对方可能连你是谁能干嘛都不知道,这样满足虚荣心的社交,我建议还是不要为之浪费时间。
真正的职场社交讲求的是一个关系联系,强联系交换人情,弱联系提供信息,起到作用都是比较偶然的。
有时候你对别人有很大期待,可是人家根本不在乎和你链接。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加了大神的微信之后依然对自己没多大作用的解释。
混这种圈子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做虚伪甚至是无用社交。投入很多产出很少,抱着发展人脉的目的交往,这有什么意思?
对,没有任何意义。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无用社交趋之若鹜?
真正的社交,是建立一个坚固的价值网络和利益网络,是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
一个人的可交换价值越大,社交半径就越大。
“可交换价值”越大,你能够吸引的人就越多,愿意主动跟你打交道的人也越多。而且,即使你一时落魄,也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你。
你想认识别人,不过是别人对你有价值,但别人根本不认识你,是因为你对别人没价值。
既然这样,与其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攀附关系强求链接,倒不如扎扎实实把基本功打好,但凡你仔细留心观察就知道: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别人争着抢着想要和他做朋友。
6、关于领导:领导不管你不代表你不能管领导
很多职场人和领导相处都有一个思想误区,总觉我不管领导,最好领导也别来管我。
话是这么说没错,毕竟找领导的人多事多,像大公司的员工很可能工作三五个月都看不到大领导,但是领导不找你,你还不能制造机会主动去接触领导吗?
不要忘了,在职场决定你职位晋升、升迁加薪、前途发展的都是你的领导。
所谓的向上管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超预期管理”。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出色地完成领导交给你的工作,那么你已经成功了一半。
如果你现在多跨出一步,在你们的相处中多注意一些细节,很容易就可以建立起你和上司之间的良好关系——一个互惠互利、共同成长的关系。
如何做到真正的超预期,让领导真的看到你存在的价值,不妨参考以下4点:
1.主动汇报,切勿埋头苦干
有的人看到领导就紧张,不愿主动汇报。
其实,工作汇报只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完全不需要有心理负担,挑一个相对正式的场合汇报即可。相反,如果等到上级亲自问你工作进展,那可能间接释放了一个更严重的信号:
他已经在向你要结果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主动给对方想要的结果?
2.先说结果,精简过程
没有哪个领导愿意听你述衷肠说苦劳,把成绩摆出来更有说服力。
就像你和领导相处的时候,如果你不能短时间抓住上级的注意力,对话很可能就会被打断。建议你先说结果,比如“这个月的销售额,比预期目标超额完成20%”。
如果他对如何超额完成的内容感兴趣,再细说具体的营销策略也不迟。
3.思考上司兴趣点,让汇报超出预期
做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想完成得更出色,你还应该站在上级的立场上,思考他关心的信息。
比如,你在汇报市场用户调查的时候提到:
“本月销售额为20万,用户男女比为2:1,年龄以20-30岁为主”,这当然是合格的汇报,但如果能在汇报中加入改进方案,就能超出上级的预期。
比如,“在这20万销量中,有80%订单来源于线上,后期建议可以加大线上营销的动作和预算”,这样一来其实能更好的考虑到领导的问题和立场,毕竟最后为你的想法买单的,还是领导。
不要害怕“向上管理”会得罪领导,真正得罪领导的其实是辜负别人对你的期望和信任。
7、关于危机:职场危机那么多,到底我该怎么躲?
职场危机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你上级对你的不满、可能是你的一次业绩不达标、可能是你被公司突然解聘。
很多人经常选择跳槽来解决职场危机,但是实际上,这种方法不管用。
因为很多时候,你在上一家公司没处理好的问题,还是会出现在下一家。
职场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内部也可能是外部,可能是显性也可能是隐性,可能有的看起来很小也可能一开始就很大。
不管危机的表现如何,随着你在职场时间的推移和流逝,总归可以提炼为3点,他们分别是:
1.未来职场的可能性变少
2.过去的选择无法改变
3.当前的工作内容无法改变
因此,就算你换了工作,也没办法解决这3个问题。
当然,职场危机一般都具有两面性,有危险便有机遇,面对职场危机的到来除了自怨自艾,怎么去破解和转移也是职场人需要思考的一个方向。
在这里,面对危机不妨从以下2个方面去思考如何破除危机。
1. 与选择带来的机会损失和解
所谓“机会损失”,指的是你选择做了一件事而没做另一件事而造成的损失。
随着职场人的慢慢成长,更容易回顾过去的选择,因为错过的事情而后悔。
但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种机会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每做一次选择,都损失了其他的可能性。感到后悔很正常,这说明你能从多个维度看到自己的价值,没有给人生设定唯一的选项。
再说了,职场也没有完美的选择。
2. 多做有存在性价值的事情
这里涉及到两个概念,存在性价值和改善性价值。
很多人觉得工作重复没价值感,是因为很多时候做的事情只有改善性价值,比如,不断处理各种工作上的问题,虽然这种工作也很重要,但给人带来的成就感很小,容易让人失去动力。
不妨试试做有存在性价值的事情,也就是能让你感受到生命意义和自我成长的事情。
比如,在工作中发起一个小项目,或者在平时发展一些新的业余爱好。
这些事情的重要性可能不如你的本职工作,但它们都属于有存在性价值的事情,能很好地平衡重复性工作带来的空虚感,而且有可能会让你解锁职场新技能。
8、关于跳槽:别拿跳槽去解决一切问题
几年前,曾经看过前新东方执行总裁陈向东离职邮件,他在信中写道:
“2013年新东方已经走出了浑水攻击的阴影,战略定位更加清晰,运营效益稳步提升,新东方也20周岁了。
尽管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但新东方确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处于更好的状态,我想现在应该是最好的离开时机了。”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干的不开心跳槽就完了,实际上你会发现去到下一家企业的时候也会有不开心的时候。
而跳槽是解决不了职场的所有问题,相反,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自己最好的状态离开。
一家企业发展的最好的时候,恰恰是你开始看新机会的时候。
这时候跳槽你的市场价值是最高的,市场会因为你公司市值和现状,连带着给你加价;
反过来,等到公司发展不好了你再跳槽,你谈工资的筹码都小了很多,最后非常被动。
职场的跳槽又分为两种:
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自己业绩优异,公司发展也不错,还需要跳槽吗?
是的,仍然需要。
一般有这么两种情况:
第1种,你能够明显地看到自己成长快,业绩出众,但公司内机会总轮不到你。
轮不到你,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老板任人唯亲非嫡系而不用,或者公司按部就班层级固化,论资排辈新人难得有机会等等。
如果你非常渴望迅速成长,那么你应该把视野打开,寻找外部机会。
第2种,尽管公司目前是行业领跑者,或者发展得不错,而且可以给到你升职加薪的机会。
但长期来看,新行业、新机会,将对你目前的公司,甚至所在的行业,产生毁灭性打击。
或者当前你已经发现公司的潜在问题和巨大风险,而你又没什么实质性领导权力和指挥空间,如果不想成为案板上最后被人随意宰割的鱼肉,那么也可以主动看看外界。
在最好的时候离开,而不是在最坏的时候走掉。
9、关于副业:为什么总有人副业搞不起来?
吴军博士曾经在《格局》中写过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功,不在于开始做了多少件事,而在于完美地结束了多少件事。”
很多人常常高估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办公效率,最开始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甚至主业没做好,就开始做起来副业,但最后基本是浪费时间颗粒无收。
这就解释了明明知道搞副业是职场刚需,但为什么总有人副业搞不起来?
因为输在:不专注、缺系统、无影响。
下面我从这个三个维度来尝试分析下为什么总有人副业搞不起来:
1.多任务并行的背后,可能是低水平兜圈子
很多人非常迷恋和追求多任务同时处理的方式,主业都没做完又接了一堆私活,看起来效率很高,但结果是专注度大打折扣,连一件事都做不好,时间一长,不过是低水平兜圈子。
有时候看起来以为自己能做完很多事情,反而会影响自己的专注力,当脑子里的任务挤压过度,混乱和错误也就随之而来。
2.解决方式不系统,则做事效率难提高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在做事之前,会梳理一个做事清单,按照重要性和影响力的量级排序,然后集中资源把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事情先处理好,至于无关紧要的事情,可以直接从清单上删掉。
而没有经验的人则是主业没做好就想搞副业,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反而诸事无成,做了很多费力但是没有任何影响力的事情。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在流程上做出更系统的梳理,通过改进做事的方式方法去提高做事效率,让自己产出的结果提高一个数量级,而这才是整个差距的根本本质。
3.成功者追求影响力,失败者追求完成率
吴军博士曾经在《格局》讲到过另外一个故事:
他曾经对清华大学上一辈和同辈中的老师进行观察,发现其中一生做不出成就的人并不少,这并非是他们对自己要求低,只做简单的事情,反而是以为自视甚高,不愿意从小事踏踏实实做起。
要么渴望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么觉得怀才不遇无人问。
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寻常规律:
能够带来量级变化的函数并非一开始都很大,而是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变大的。
任何人脚踏实地做一件事情,一段时间后,成功率都会提高,效率也会提高,接下来需要提高做每一件事的影响力,而不是继续沉醉在完成了多少件事情。
真正的影响力是取决于能够跃迁到更高的量级,而非努力多做两件事。
在职场上发展专业特长一根针捅破天,远比零零散散做很无用功要好的多。
10、关于成长:最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去找抓手
2020年,于我而言是成长最迅疾也是收获最丰富的一年,尽管这一年已经过去了1/4。
当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应届生,成长为一个算不上专业但还算职业的职业人。
我又花了人生的第一个5年,但我依然觉得未来可期,
这一路,我始终保持着向上攀爬的姿势。
这期间,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我始终觉得这一切很值得。
罗振宇曾经在《超级个体》这篇文章提到一个观点:
单一的技能在今天商业社会,其实已经生存不下去了。
作为一个超级个体,有一项修炼很重要——乐高式的能力组合。
乐高有很多的小模块,可以拼到一起,做成一个很大的积木,而且拼完以后,你可以把它打碎重新拼,拼出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常常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其实这句话同样可以反过来理解:
同样的,当你肩负更多责任时,你由一个普通个体进化成超级个体,也就是说你为了完成更多的工作,需要和更多的部门和同事协作,
而这个过程对于局势判断、资源争取、整体推进、工作划分都能得以锻炼和考验。
在今天,单打独斗的单兵作战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职场的发展了,即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也需要和社会方方面面去进行链接。
这也是我想说的最后一个主题:我们必须保持一个终生学习的状态,竭力吸取更多养分和资源以保存实力蓄势待发。
对于一个职场人而言,这是一种抵御未来职场不确定性的最好方式。
写在最后:
一个人的职场生涯就像股市一样,不可能总是跌下去,也有可能涨起来,关键是总有人一直在涨,而有人一直在跌。
有时候,花点时间去整理下自己的来路和过往,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其实不必做,很多错误其实不该犯。
你甚至会后悔会痛苦会感慨,但是这就是成长,而成长的过程,总不是那么舒服的。
希望,对你的职场之路有所借鉴。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