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觉得自己压力大?
Nick Wignall 36氪

如今,似乎人人都备受压力的“折磨”。无论是个人工作和家庭中没完没了的沮丧事件,还是虚拟网络社会中的各种疯狂事件,我们或多或少地都处于压力的状态。

导致我们这种状态的,虽然有许多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大多数压力,实际上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而我们甚至根本不知道我们做了什么。

而通过一定的反省和不断的坚持,你完全可以消除生活中的这些不必要的压力源头。除了能够让自己更加愉快、放松之外,你还会发现,自己也有更多的精力去有效应对和解决生活中的那些不可避免的压力源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总是感到压力的3个隐藏原因,同时也会分享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假装自己很忙,试图摆脱压力

对不少人而言,他们都不敢或者不愿意去面对导致其艰难困境和不幸福的真正原因。

其部分原因在于,这个真正的原因本来也不是特别确切。例如,就抑郁而言,就包括基因固有的脆弱性、“想太多型”思维方式,以及社会压力源等等。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要真正了解自身遭遇背后的原因,是如此地难。

不过,对大多数人而言,除了前文提到的复杂因素之外,我们仍然能够发现一些导致不幸结果的清晰合理因素,并基于此再去相应地提高。

  • 几乎所有经历抑郁和压力的人,都能够通过定期的体育锻炼减缓症状。

  • 大多数低自尊、低自我认同感的人,都能够通过改变消极的自我对话习惯来不断改善。

  • 几乎所有试图控制自我情绪的人,都能够通过改善睡眠习惯来实现这个目的。

  • 许多因未被认知、化解的悲痛而苦苦挣扎的人,都能够通过寻求专业顾问或心理理疗师来获得帮助。

  • 几乎所有存在愤怒情绪的人,都能够通过频繁的自我留意观察练习来不断改善。

我想表达的是,无论正在经历和遭受什么,通常都有许多合理的解决方案。但问题就在于,这些方案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简单:

  • 一周保持五天以上的锻炼,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坚持,这已经就是不小的挑战了。如果身体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利因素的话,这个挑战难度还更大。

  • 改变习惯性的消极自我对话,也需要大量的工作、耐心以及高度的自我意识。

  • 保持健康的睡眠习惯,通常都需要放弃睡懒觉、熬夜看剧或者周末酗酒等乐趣。

所以,你自己也能发现,这些都是真正的挑战。

但真正重要的,还是我们去应对这些挑战的方式。对大多数人而言,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个挑战可能已经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了。于是,他们就采取“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来作为对策。

  • 社交恐惧人士直接选择不出门,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担心与他人接触时的恐惧了。

  • 沉浸在悲痛中的鳏夫,打开了一瓶威士忌,希望用酒精来麻痹自己,从而忘记痛苦。

  • 带有愤怒情绪的人,不惜花一个半小时跟他的朋友吐槽自己的老板,因为这比自我反省容易多了。

这些所谓的“解决办法”,当下的确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些只不过是分散当下注意力的技巧罢了,其机会成本就是,真正用于解决其痛苦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

而就分散注意力而言,我们最普遍的一种行为习惯,则是假装自己很忙。这种一直看起来都很忙的状态,其背后微妙的副作用,只会带来慢性压力。

因此,无论你在经历什么苦难,你可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你必须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根源。这即意味着,当你沉下心下来认真思考过后,你的内心可能就会告诉你这样做,有时候甚至会逼迫你这样去做。但如果你害怕接受这个事实,害怕去解决真正的问题,那你可能只会越来越糟糕。

而到最后,那些不愉快的人,就更加害怕与自己的内心独处。为了避免因此而产生压力感,他们就会给自己设定各种日常安排,让自己没有空去思考其他的事情,一直保持繁忙的状态。

和大多数分散注意力的技巧一样,让自己保持繁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它没有根本解决核心问题,甚至还会带来包括慢性压力在内的严重副作用。

当你一直保持繁忙状态时,你的身心都会担负较大的压力。如果你不花时间去放松,让自己停下来的话,你早晚都会付出代价。而这个代价,就是压力。

你的大脑可能会把持续不断的繁忙当作是一种低程度的威胁或挑战。如果你总是有事要做,你的大脑就会让你一直保持低度或中度的“战斗或逃跑状态”。

它对你产生的影响之中,最值得关注的,就是持续不断的较高皮质醇水平和慢性炎症等应激激素。应激激素水平偶尔出现并且保持较低水平的话,倒不会有什么。但如果是持续性并且处于较高水平的话,它就会对我们的身体产生破坏作用。

如果你总是处于压力之中,很有可能是你在假装让自己很忙,从而试图让自己避免接触真正的核心问题。然而,这种做法很有可能是弊大于利的。

如果你不确定的话,你也可以通过测试进一步发现:在某段时间里,可以让自己保持没那么繁忙的状态,再看看会有哪些不一样的结果。

如果你发现一切都极度艰难,并且各种痛苦情绪和思绪都像激流一样涌现出来的话,那这就是你在用繁忙来“治标不治本”的标志了。

2. 你试图管理压力,而非压力源

关于慢性压力,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有相同的看法,即我们要更好地做好“压力管理”。

然而,对于慢性压力问题,压力管理这个解决方案却是非常糟糕的,毕竟,你已经有很大的压力了!这就好比用邦迪去贴在皮肤的枪伤上。

当然,某些类型的“邦迪”可能在你中枪过后对止血是有帮助的。但它不应该作为主要的“医治”方案。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如何去避免中枪的问题。

因此,当我们把压力管理当作主要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只会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根本没空去发现压力的真正源头,即压力源。

所谓压力源,即导致某种压力出现的源头因素。

如果你总是觉得压力大,并因此感到焦虑的话,那真正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发现和解决导致这种压力的根本原因,而不是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压力。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如果你总是感到压力大的话,你可能会通过深呼吸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些时候,深呼吸的确能缓解你的压力。但无论做多少次深呼吸,都还是不可能改变你在面对太多工作时不敢说“不”的事实。

职场中感到压力,那你就应该意识到,自身工作方式某个方面可能有严重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过度依赖某些压力管理技巧。

实际上,压力并不是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那些不断涌现的压力源,以及你根本没有意愿去管理这些压力源。

对于深呼吸或者留意观察等压力管理技巧而言,其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如果你已经习惯于把慢性压力等同于自身感受(以及你对压力的反应)来对待的话,那就会不断地制造问题。

关于这个等式而言,你应该意识到,更重要的是,导致压力出现的,实际上是压力源。

因此,你应该学着去管理自己的压力源。这样一来,你的压力问题自然而然地就可以得到解决。

3. 你缺乏自我坚定

就心理健康与个人福祉而言,“自我坚定”可能是最受忽视的一个方面。但实际上,它却是解决慢性压力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所谓自我坚定,即能够冷静而正面地去坚持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价值。当我们花时间将有意义的目标与抱负与弹指之间的冲动与欲望区分开来、并且即便在可能会牺牲当下的前提下,仍然决定去追求真正重要的事情时,我们就做到了自我坚定。

例如:

  • 在选择某种价值(健康)和某种感受(想要吃更多冰淇淋的迫切想法)之间,如果你选择前者而不再吃第二个冰淇淋的时候,你就做到了自我坚定。

  • 在选择某种价值(用自己的实际能力换取应得的报酬)和某种感受(害怕自己如果向上司提出加薪要求会被否决)之间,如果你选择前者而直接跟上司提出加薪要求的时候,你就做到了自我坚定。

简言之,自我坚定就是基于价值而非感受去做决策的意愿程度。就慢性压力而言,自我坚定的重要性至关重要。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可以通过约翰和格蕾丝的案例来理解。他们两人最近都被诊断出患有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医生都告诫过他们,除非他们在生活方式和健康生活等方面做出重大改变,否则他们将面临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等严重危及生命的风险。

约翰和格蕾丝两人在智力水平、教育水平以及财务资源等多方面都存在相似的特点,但是他们在自我坚定方面却大不相同:

  • 约翰基本上不会对别人说“不”,因为他害怕别人对他的不同看法。他在这方面特别缺乏自我坚定,所以导致他手头上的项目和任务数量,远远大过于与其能力匹配的数量。其结果是,他经常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并因此产生了内疚感,长期以来也形成了不少的压力和焦虑。

  • 另一方面,格蕾丝则颇有主见,自我坚定在她身上特别突出。虽然她也不喜欢对别人说“不”,有时候甚至不好意思提出自己真正的需求,但她还是会这样去做,她也知道她这样做是对的。

现在,你可以猜测一下,约翰和格蕾丝两人之间,谁能更好地应对严重健康状况下的主要压力源?显然是格蕾丝!

不难发现的是,约翰在应对重大压力的时候,缺乏自我坚定就拖了他的后腿。但与此同时,格蕾丝却收获了不少因为自我坚定而带来的益处:

  • 因为她自我坚定,她在尝试做出重大人生改变的时候,更有可能会向她的家人和朋友寻求支持。

  • 因为她自我坚定,当她在开始做出重大改变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自信,具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对于慢性压力而言,自我坚定能够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保护和缓解你已经经受的压力,还可以给你适应力和能量,从而避免那些不必要的压力。

当你有勇气和力量去做决策,让你更趋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逃避恐惧时,那你就可以处于能够避免慢性压力的更好位置。

学会并让自己更加坚定,你就可以更好地去应对和处理你可能遇到的任何压力源。

写在最后……

我们的大部分压力与焦虑实际上都是自己造成的,这是长期没有发挥作用的个人习惯和防御机制所导致的结果。

改掉这些习惯,你就可以更加透彻地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真正而持久地缓解自身压力程度与焦虑状态。

不要再假装繁忙,试图以此来分散情绪上的痛苦。

尝试去发现和管理压力源,而不是压力。

最后,学会更加坚定。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
关联的文档
也许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