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追求的年轻人在职场经常会抱怨,老板不采纳自己的建议,很多时候,明明很积极努力试图证明自己,却总是被泼冷水,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
坦白说,我也有这样的抱怨。
当然,我并不是说老板或者上司就一定是对的,有可能你是对的,也有可能不是,但这不是今天文章要说的重点,今天讲讲,所谓有效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当我们理解这一点时,再去思考如何改变和影响上司的决策,也许可以更容易理解对方的处境,达到更好的效果。
经济学中,所有决策有个理性假设,就是决策者具有足够的理性,并作为决策依据。坦白说,每个人都不可能百分百理性,但纯感性的决策是不可预知,不可分析的,而且,我们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和有足够高度的职业经理人,其理性决策比例应该占据较高比重。当然,我相信你可以举出很多反例,毕竟,我们很多行业市场也不是成熟市场,但这样,大家就不用分析了,听天由命吧。
那么作为理性决策,其实关键点非常简单,投入成本,预期回报。
关键点1:谁承担成本,谁负责决策。
为什么员工要听老板的,因为老板承担最大的成本。
但老板无法事无巨细,就会把部分成本的控制权,下发给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所以,你提出一个方案,对管理层来说,第一要考虑的,就是成本。
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市场预算,研发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替代的机会成本,企业的管理成本和其他风险成本,特别是风险成本。
以前我也会觉得,有时候老板们太小心,胆子太小。很多东西不让碰,不让做,岂不是坐失良机,但后来想想也能理解了。
对从业者来说,你做了一个危险的决策,通常,最大的风险就是失去工作,找个其他公司就完了。但对于老板来说,他的风险可能就是失去企业,甚至失去自由。
双方的成本感知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普通职场人士来说,你必须明白,很多项目决策,你所付出的成本是非常低的,而你的管理者,乃至于老板,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远大于你。
关键点2:关于信任区间
一些优秀的企业,会允许员工试错,会给予一定的试错空间。但这个空间是多少,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判断,而不同岗位,不同职位的员工,以及不同表现,不同在岗时间的员工,在上级和老板的心目中,也有不同的信任区间。
很多企业会给一些中层某种灵活度,允许在一定范围内预算自主,其实也是类似的概念。很多时候,你需要知道,在公司领导眼里,你的信任区间有多大。在信任区间之内,你确实是可以有自主决策权的。
信任区间是要一步步争取,一步步提升的,你初入职,要一步步争取到领导的信任,才能慢慢获得足够的授权,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很多时候,你觉得老板不重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是否已经证明自己足够值得信任了呢?
这里我特意强调的是,很多初入职的人,当然很积极主动,希望大干一场,但目标太高,摊子铺的太大,不是说你水平不行,但你还没有做好证明题,没有获得足够的信任,这样的成本开销,领导者可能会非常慎重,甚至否决你的规划,很多人就因此觉得公司不重视自己,不信任自己。
我非常建议的是,你要学会判断成本和回报预期,选择成本相对较低,回报预期相对较高的事情,先做起来,第一,成本足够低才能容易获得授权,容易获得支持,这个成本重头是你的时间成本;第二,回报预期足够高,才能快速积累信任,获得更高的授权,从而开展更具有价值的工作。
那么你说怎么可能有成本相对低,回报相对高的事情呢?这就是职场的判断了,你会面对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很多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选择投入少,见效快的事情先证明自己。很多时候,很多职场的人看不见这些,他们看到的是,我怎么证明自己思想牛逼,技术牛逼,如果不做个投入大的事情,总觉得自己价值得不到体现,实际上有很多投入小见效快的工作,是这些职场人士的盲区。第二个关键点是,很多工作,你可以用较小的投入,先做到六七十分,然后再用较大的成本,做到八九十分,这件事没人做,就是0分,做到六七十分,可能对业务就很有帮助了,不要求全责备,不要盲目追求技术领先和系统设计的完整性,完全可以用低成本做出先导版本。
关键点3:关于预期的判断
很多职场人士只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不到公司和业务层面的诉求,特别是一些技术人员,看不起一些没技术含量的小事情,小技巧,懒得做。可能一两行代码就能对业务提升很大,但他们就是看不见。
那些似小实大的工作,其实也提过一些。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很多人只看到直接的回报,看不到间接的回报,比如说,一些业务分析的工具,状态查询的工具,其实价值是非常大的。短期内可能你会觉得这东西对业务没直接帮助;但遇到问题的时候,定位问题,分析问题,帮助特别大,那么长期看,对业务的辅助提升是肯定的。
判断预期,要有整体观,对企业目标,对业务诉求,对公司发展的方向,要有足够的认识。
还有就是,对回报率和成功率的认知不同。
一个项目,成本可能大概需要几百万,成功概率只有30%,甚至更低一些。那么对很多职场人来说,多是觉得不值的,对一些小创业公司老板来说,可能也是拒绝的。但如果回报预期有10倍,对于有足够资金实力的老板来说,你说他要不要试一下。一定会试的。
普通员工会觉得,浪费这么多钱做一件没把握的事情,老板很傻。但对老板来说,如果这样的事情他可以试很多次,从概率说,他当然值得去试。所以,就单一项目而言,可能有些员工就觉得,你看老板多笨,不听我的劝说,非要去试,失败了吧。但失败本身是概率的一部分。
一个成功的巨头,不可能在业务拓展上过于保守,每个巨头内部都有很多失败的项目,单独挑出来说可能都存在这样那样的决策问题,但总体来说,这是试错的一部分。
所以,不敢试错,怕试错,怕参与试错也是很多员工的思维盲区。很多员工觉得自己参与试错就是被流放了,不受重用了,每个试错的项目,追求的目标都是成功。
关键点4:关于成长
团队的成长,个人的成长,很多时候,也是试错的预期回报之一。
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在错误的项目中,也要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包括总结和反思的过程,也是一种证明。
一个项目失败了,但团队成长起来了,对企业来说,绝对不是坏事。
我知道很多个成功的游戏团队,第一个项目都是失败的,总结反思学习成长,后来做出爆款产品,谁也不是天生的成功者,大家都是磨练出来的。
不要因为试错失败了而妄自菲薄,不要因为没有达成预期而觉得一无所获,企业愿意为团队的成长付出成本,那么作为从业者,要让自己证明企业的付出有所值。
最后,说点相关的,最近在我知识星球看了一个读者写的文章,很有意思,德扑的历史,那么有些内容我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但我觉得还是很有趣的,比如最早期,德扑技术最高的,并不是在赌城里打比赛的人,而是一些大学里的数学家和高材生,后来这些人也没有成长为职业德扑选手,而是创建了各种金融对冲策略和产品,横扫华尔街,改写了美国金融的玩法和规则。
为什么我说这个,其实国内投资圈,创业圈,德扑也很流行,实际上德扑的下注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投资决策。你的成本是多少,你的预期回报是多少,你的获胜几率是多少,为什么要算底池,就是很典型的成本,预期回报,获胜几率的组合判断,形成决策。
那么理性决策,就是不受盘面输赢和运气的影响。可能一把你本可以赢的牌面,结果弃牌了。或者下了重注结果输掉了,但如果你的决策是基于一个成熟可靠的数学逻辑 ,那么这种运气输赢不会影响你后续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理解了德扑的逻辑,其实一些职场决策的逻辑,也是同理的。
CIO之家 www.ciozj.com 公众号:imc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