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我是70后

来源:中国企业家 作者:任正非

6月16日上午,任正非在深圳华为研发总部,首次接受了国内十数家媒体的集体采访。采访前,媒体刚参加了华为内部的“蓝血十杰”杰出运营颁奖会。无论是在颁奖会上还是在采访中,任正非的身体语言都极其丰富活跃,时常将双臂挥舞或高高举起。媒体问他七十岁了,接班人问题怎么样呀?任正非笑着说,他多位比他年纪还大的商界老朋友也还奋斗在一线,精力很旺盛,他称自己也还不老,只是个“70后”嘛。

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半小时。采访交流出现得有点突然(此前华为方面并未完全确认有此环节),十多家媒体的提问主要围绕着管理话题展开。

业务概况与管理争议

今年3月底,华为公布的经审计的2013年年报显示,2013财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390亿元人民币(约39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净利润为210亿元人民币(约34.7亿美元),同比增长34.4%。华为在总体收入上超过了爱立信,后者在2013年的销售收入为2274亿瑞典克朗(约合353亿美元),不过,华为的收入由三大业务组成(所以爱立信仍然是全球第一大电信设备厂商):运营商网络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6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企业业务销售收入达1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32.4%;消费者业务销售收入达5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7.8%。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占整体收入的70%,即1673亿元(约合276亿美元),而后两者目前占比虽小,却寄托着华为的未来。

就地区发展而言,中国市场、欧洲中东非洲片区、东南亚新兴市场的销售收入均有不同比例的同比提升,惟有美洲地区受北美市场下滑影响,收入同比下降。华为目前进入美国市场仍相当困难。

面对华为的发展压力,任正非在2013年第四季度发表讲话时表示要“聚焦”式创新:

“我们只允许员工在主航道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不能盲目创新,发散了公司的投资与力量。非主航道的业务,还是要认真向成功的公司学习,坚持稳定可靠运行,保持合理有效、尽可能简单的管理体系。要防止盲目创新,四面八方都喊响创新,就是我们的葬歌。”

任正非的相关观点,在业界发表后不再像以往那样招来的是众口称赞,而引发一些争议。比如中欧商学院兼职教授李善友的这篇《华为身处“创新者的窘境”,而浑然不觉》。

向来密切关注外界舆论的任正非对此不可能没有注意,但他仍坚持强调华为需要“严格、有序、简单的认真管理”,而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互联网思维带跑。今天(6月16日)颁出“蓝血十杰”——为华为做出切实贡献的优秀管理运营者,就是华为对某些争议的一个答案。而任正非同意在这个阶段接受国内媒体采访,并将媒体带到“蓝血十杰”颁奖会观摩,或也是想进一步强调管理思路,统一公司内部思想。

在颁奖会上,任正非反复强调:评价管理好坏的根本性指标是——能否为公司找回粮食。

网易科技整理了任正非与中国媒体的交流,看看这位神秘的企业家在首次面对中国媒体时,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

谈管理

·“经营之神”的目标是为客户产生价值,客户才会从口袋里拿出钱来。我担心我们的管理若陷入了孤芳自赏,结果就会是呆滞。

·外界都说华为公司是危机管理,其实这是假设,不是危机意识。诚惶诚恐不可能成功。我是假设个危机来对比华为,而不是制造一种恐慌危机。

·时代变化太快,流程管理都是僵化的,要跟上时代变化。找到一种模式,普适是不可能的。同样无法定量。刚定量完,就被推翻了。定性的东西还有可能有相当长的影响力,定量的东西不会有影响力。

·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在华为公司的前进中,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能够阻止我们的,就是内部腐败。最大的竞争者就是我们自己。

·我不可能按法律形式来控制公司,不是靠股权来控制公司。我就是讲话,你认为讲得对,你就听,认为不对,你就提出反对意见。我常常也被我们内部反对。我也不坚持必须按我的办,协商着,而不是靠表决。

谈人才

·我们面临的现实,人才也在流失。哪个企业说要IPO,我们的人也会往那儿跑,我们也抵挡不住互联网企业招我们的人。我们常常也是无奈。而我们做的是大平台,不可能激励少数人

·华为早期留下的员工都是“傻瓜”,不“傻”怎么会留下来,慢慢爬到这么高位置?因为相信我们,跟着傻乎乎走到现在。为什么我们是傻瓜也成功了?因为我们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大平台弥补了我们的笨拙。一两个人在前面作战,但后方有几百人、数千人在提供支持,让前面的“傻瓜”看起来就不傻了。

·你要吃饭,就得做工。所以90后也总会有人会留下来的,总是有人要吃饭的。如果互联网公司能容纳13亿员工,那我们公司肯定就不存在了。但总是能留下一点。

·我们现在有四万外籍员工,但是适应较好的大多数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不太管人际关系。最难的是管理者,一进来就被架空了。赵科林辞职是我批准的,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因为他没法生存,没有生存的条件,不能把他扣住。所以我们要逐渐改变,如果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进不来,如何能做到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呢?

谈教育

·我们对中国社会最感谢的是什么,最感谢中国的教育,因为教育才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多人才,我们才能作战。教育最感谢的是农村教育的改进,因为没有农村几亿孩子的进步,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基础。

·但是我们认为目前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不够,说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我承认,但是为什么不写最绅士、最有钱的人是教师呢?如果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最有钱的人,大家都会争着去做教师,让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未来中国是不可估量。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很大区别,美国孩子上课时,讲的是大视野、大历史,如何做领袖,到全世界去“捞钱”。中国文化是要好好做工程师,是工程师的摇篮。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文化不够?因为我们定位的不是做领袖,而是做工程师,工程师的方法就是模仿。在这个文化的基础上,照着书上去创业,不一定会成功。

谈广告

·华为不是不想宣传,虽然我们有450亿美元销售收入,但过去却只有350个客户群,如果定向宣传成效会大得多。

·我们为什么做了“李小文”广告,其实我们很多员工都不听我们的,他们常常不看公司的文件夹,而是从互联网上吸取能量。所以做个广告也是给员工看的。目的还是希望华为继续踏踏实实地做事,坚持艰苦奋斗精神。

谈年龄与接班人

·我们出国,经常遇到七、八十岁的老头亲自开飞机来接我们,也许是为了证明他们不老。在国外来,很多人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息。我是中国人,不会像他们一样,是会老的。

·华为接班人是太多了,不是太少了。但有一点明确,我的所有家人永远不会接这个班,为避免外界的猜测、舆论的猜测、内部的猜测,搞乱了公司。

谈未来与颠覆

·我认为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但是颠覆需要有继承性发展,在硅时代的成功佼佼者最有希望成为石墨烯时代中的佼佼者。边沿机会还是硅时代的领先公司。不可能完全凭空出来一个小公司,然后就领导了时代脉搏,而且石墨烯这个新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也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

其他

·社会上有很多写华为的书,我没有看过。这些书只要有人看、有人买,他们能赚点钱,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哪怕是骂我们的书。这些书多数还是正能量,我们是要肯定的。但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赚的钱也没有分给我们。

·希望社会要宽容,人都是有缺点的,他自己会改进的,不必大家这么费心去帮他寻找。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有缺点,宽容使他们伟大。一个人完美多累啊,他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太多的战略竞争力量。孩子应该是优点突出、缺点突出,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爆发点。很多人天天在网上找信息来批评,消耗了自己,成全了“阿甘”。社会要宽容,中国就会出现乔布斯、比尔盖茨。

·互联网思维也不是浮躁。对我们公司而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使自己内部的电子平台结构调整好。我们也并没有批判社会上的互联网,是应对我们内部的浮躁情绪,仅此而已。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华为确认)

任正非:欢迎你们!大家难得见面,也不一定谈“蓝血十杰”,对什么感兴趣都可以问。

大家都说要揭开神秘面纱,其实揭开后一看有什么呢?满脸都是皱纹。华为也不是不想宣传,虽然我们有450亿美元销售收入,但过去却只有350个客户群,如果定向宣传成效会大得多。

如何对客户定向宣传呢?当利比亚战争发生时,我们没有撤退,当地员工自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政府,留在了的黎波里;一派反政府就去了班加西,各自维护各自地区的网络。中间交火的地区的网络,就由华为的员工维护。我们不怕牺牲,用实践说明了我们对客户的责任。维护网络的安全稳定,是我们的最大社会责任。当日本3.11地震海啸发生时,福岛核泄漏,我们员工背起背包,和难民反方向行动,走向海啸现场、核辐射现场、地震现场,去抢修通信设备。当智利九级地震发生时,我们有三个员工困在中心区域,当恢复通信后,他们打来电话,接电话的基层主管也是傻的,说地震中心区有一个微波坏了,要去抢修。这三个员工傻乎乎地背着背包,就往九级地震中心区去抢修微波。逆避险的方向,去履行自己的责任。对客户,华为已经做了全世界最好的广告。因此,在信息安全被炒作得一片火光中,客户还是信任我们,现在华为还在增长。

危机管理是要做假设,而不是单纯的“诚惶诚恐”

Q:你也经常讲华为管理问题上的不足,但媒体心目中,管理还是华为的法宝,支撑华为发展到现在的规模。您认为华为管理不如西方的地方,以及华为管理的特色是什么?或者说,您认为华为管理的优劣势是什么?

任正非:你没注意到我今天讲演的主题,是在批判不要片面地理解“蓝血十杰”,我们要避免管理者的孤芳自赏,自我膨胀,管理之神要向经营之神迈进,经营之神的价值观就是以客户为中心,管理的目的就是多产粮食。

“经营之神”的目标是为客户产生价值,客户才会从口袋里拿出钱来。我们一定要把所有的改进对准为客户服务,那个部门报告说他们哪里做得怎么好,我要问粮食有没有增产,如果粮食没有增产,怎么能说做得好呢?我们的内部管理从混乱走向有序,不管走向哪一点,都是要赚钱。我担心我们的管理若陷入了孤芳自赏,结果就会是呆滞。我并没有说我们已超越了西方,还是依托西方的管理。

Q:机场有很多书,最多的就是华为和阿里巴巴。书里总结了很多华为的成功经验,但也是雾里看花,总结的成功经验放在任何一个企业也是适用。你还很谦虚地提到华为存在很多问题,华为面临什么危机与挑战?

任总:第一,社会上有很多写华为的书,我没有看过。这些书只要有人看、有人买,他们能赚点钱,也是我们对社会的贡献。哪怕是骂我们的书。人们的思想是一点点被影响的,如果能影响一部分人也没什么坏处。就像互联网,我们要看到这些年文化的进步,互联网的正能量还是很大的,不要总看它负面的。这些书多数还是正能量,我们是要肯定的。但和我们没有一点关系,赚的钱也没有分给我们。

我希望通过你们向媒体们转述我们的观点:无论媒体是否理解我们所写的文章,别改动我们的原文,可以评论和批评。有些对我们批评很厉害的文章,我们在公司内部都会转发,让大家听听正面和负面的声音。

我想讲两篇文章为例子:

一篇是《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是在无线部门的讲话,是指我们要进攻自己,批判无线。他们认为自己的产品有层层防线,可以防止别人超越。我说故宫的门槛是最低的,但当年你敢随便跨吗?简单不等于没门槛。未来网络也许会简单化,我们要构筑简单化时的优势。结果媒体把意思改成我们要反攻美国,曲解了文章本意,那学啥呢?

还有一篇文章是《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是给高端专家、干部讲的,要望星空。却被媒体改为华为说自己怎么崩溃、怎么灭亡,以吸引眼球。高端专家、干部要多参加国际会议,多与别人喝咖啡交流,在宽松的环境下,可能听到世界最高层的人讲话的真谛。向上是大喇叭口望星空,吸收宇宙能量;向下喇叭口传达到博士、准博士……,培育未来的土壤。这两个锥型体连接在一起就是一个拉法尔喷管,拉法尔喷管就是火箭的发动机,产生强大的动力,火箭就上天了。这样,华为的未来才会像火箭发射器一样。而现在华为很多高级干部还是关在家里做具体工作,守着时间打卡。参加国际组织不够多,参加组织不敢当主席,参加国际大会也不敢发言。我们现在也要走向世界,叱咤风云要到宇宙去叱咤,所以叫“一杯咖啡吸引宇宙能量”,这是传递给大家一个工作方法。媒体就改成华为崩溃,因为我们讲到华为怎么崩溃,目的是说如何面向未来。

我们内部也是很开放的,我们的网上也有很多批判性的文章。最近人力资源部做了个决定,大概有70万次点击批评。就给去年评A的员工多发点奖金,结果网络一片批评,说你们这个决定是有没有规律,做决定不能这么随心所欲……。你们以后还会不会这样,没有规律员工就不知如何遵从。

我们不怕批判,不怕反对,但是不要曲解我的意思,万一改错了,责任是你的还是我的?你又不承担管理责任,怎么能改我的文章呢。所以媒体可以批判、评价,我们都可以接受。

第二,外界都说华为公司是危机管理,其实这是做“假设”,不是(简单的)危机意识。(单是)诚惶诚恐不可能成功。思想家的作用就是假设,只有有正确的假设,才有正确的思想;只有有正确的思想,才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有正确的方向,才有正确的理论;只有有正确的理论,才有正确的战略……。

我们公司前段时间挺骄傲的,大家以为我们是处在行业领先位置。但是他们用了半年时间做了战略沙盘,才发现我们在全世界市场的重大机会点我们占不到10%,弟兄们的优越感就没有了。知道如何努力了。不是危机意识,这就是是假设,假设未来的方向。

为什么我们能行业领先呢?就是我们率先提出“管道”这个概念,这也是个假设,当时我们还归纳不出大数据这个词。这比别人对管道认识早几年。但我们当时没有把管道归结为大数据,后来演变为大数据。那几年谁愿意做管道呢?自来水公司不如阿里,腾讯赚钱。我们现在领先世界一两年,因为早一两年准备了,所以我们的经营效果比他好,不是机遇,是假设。我是假设个危机来对比华为,而不是制造一种恐慌危机。

最感谢中国的教育,最希望中国社会能宽容

Q:今天您70岁,虽然还不老,但世界很多比您年轻的企业家,已经在未来接班人上布局。我们关心的不是未来谁做您的CEO位置,您在外界看来是商业思想家,用思想管理公司,未来谁能接过来您精神领袖的接力棒?

任正非:先讲我两个朋友的故事。一个朋友是AIG创始人柏林伯格,88岁,每天早上做50个俯卧撑,晚上做50个俯卧撑。他88岁到深圳来,跟我谈到三年以后他就退休了,他把公司交给谁。其实钱伯斯找接班人的时候,他本人也征求过我的意见,虽然我们是竞争对手,还是有有益的交流的,当然,我不知道他们谁接班更好。另一个朋友是马世民,现在应该是78岁了。大前年9月7号,在他伦敦办公室请我吃饭,让我伸头出去看碎片大厦。那个碎片大厦有1680英尺,老头子三天前沿着绳子,从上面顶上溜下来。我们出国,经常遇到七、八十岁的老头亲自开飞机来接我们,也许是为了证明他们不老。在国外来,很多人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息。我是中国人,不会像他们一样,是会老的。

华为公司接班机制已经在网上讲很多了,徐直军已在媒体上说过了,华为接班人是太多了,不是太少了。但有一点明确,我的所有家人永远不会接这个班,为避免外界的猜测、舆论的猜测、内部的猜测,搞乱了公司。我已经发文说明过了。

Q:华为一路走来走到了中国企业的前面,对中国社会肯定有很多感受。您的成功最感谢中国社会的什么?最抱怨的中国社会是什么?中国社会给您的优势和障碍是什么?您认为是中国社会必然性大一些?还是您们这些比较努力,偶然性大一些?

任正非:我们为什么做了“李小文”广告,其实我们很多员工都不听我们的,包括高级干部,他们常常不看公司的文件夹,而是从互联网上吸取能量。所以做个广告也是给员工看的。目的还是希望华为继续踏踏实实地做事,坚持艰苦奋斗精神。

我们对中国社会最感谢的是什么,最感谢中国的教育,因为教育才能给我们提供这么多人才,我们才能作战。教育最感谢的是农村教育的改进,因为没有农村几亿孩子的进步,就没有高等教育的基础。但是我们认为目前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不够,说农村最漂亮的房子是学校,我承认,但是为什么不写最绅士、最有钱的人是教师呢?如果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都是最有钱的人,大家都会争着去做教师,让最优秀的人才能培养更优秀的人,未来中国是不可估量。未来 10~20年内一定会爆发一场技术革命,从硅时代跃进到石墨时代,你怎么知道农村孩子不成为世界技术革命的主力军呢?今天的孩子就是二十年以后的博士、准博士,他们担负起祖国为世界作出贡献的能量。当然他们也可能会是工人、技师、职业经理人……打好了社会基础,使得中国社会能持续前进,几十年后,中国梦就可能实现。

(回答对社会的抱怨问题)希望社会要宽容,人都是有缺点的,他自己会改进的,不必大家这么费心去帮他寻找。乔布斯、比尔·盖茨……,都有缺点,宽容使他们伟大。一个人完美多累啊,他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太多的战略竞争力量。孩子应该是优点突出、缺点突出,他才能找到自己的爆发点。

年轻人要简单,阿甘就是一个傻孩子。别人说你要好好向雷锋学习才有希望,他就向雷锋学习了,当了班长。然后还要学,就变成排长,才有机会作连长、营长。作到旅长、军长后……,他就能把社会的负能量变成正能量。而很多人天天在网上找信息来批评,消耗了自己,成全了“阿甘”。社会要宽容,中国就会出现乔布斯、比尔盖茨……。现在,社会进步很大,中国是很有希望的。

管理上,定量的东西都被很快推翻,定性是长久的

Q:华为到现在为止还在不断向西方公司学习,因为西方公司确实在管理上建立了范本,且不说IBM、埃森哲,美国人发明了福特生产法、日本人发明了丰田生产法。他们是流程和方法。从业绩来看,华为目前是第一了,华为有没有可能在五年、十年之后总结出一套可供同行学习的方法论?

任正非:其实我们总结的方法来自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也来自共产党文化。五千年文明讲“童叟无欺”,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共产党讲“为人民服务”,也是以客户为中心。我们为客户服务,我想赚你的钱,就要为你服务好。客户是送钱给你的,送你钱的人你为什么不对他好呢?其实我们就这点价值,没有其他东西。

时代变化太快,流程管理都是僵化的,要跟上时代变化。找到一种模式,普适是不可能的。华为实现流程化后,就像一条蛇,蛇头不断随需求摆动,身子每个关节都用流程连接好了。蛇头转过来后,组织管理就能跟得上变化;如果没有流程化,蛇头转过去,后面就断了,为了修复这个断节,成本会很高。流程化就是简化管理,简化服务与成本。

我们是为客户服务,为客户奋斗,去赚客户口袋里的钱。所以华为没有独特的文化,没有超越中国五千年的基础文化。将这种文化精神付诸实施,比如“艰苦奋斗”、“冲锋在前”、“不让雷锋穿破袜子”等。

Q:我看过好多华为的书,所有的书都是定性,我也读过一本丰田的书,这是一本定量的书,大量的流程图表,我认为这个很有价值。华为会不会出一本这样的书?

任正非:因为时代变化太快了,所以无法定量。刚定量完,就被推翻了。定性的东西还有可能有相当长的影响力,定量的东西不会有影响力。

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有很大区别,美国、英国这些国家的孩子上课时,讲的是大视野、大历史,如何做领袖,到全世界去“捞钱”。中国文化是要好好做工程师,是工程师的摇篮。为什么我们的创新文化不够?因为我们定位的不是做领袖,而是做工程师,工程师的方法就是模仿。在这个文化的基础上,照着书上去创业,不一定会成功。

Q:关于技术,您之前讲话说到,华为技术专利都是最追随性的技术,而大的技术革命都是原创性引发的,那华为怎么成为技术革命时代的弄潮儿呢?

任总:“弄潮儿”只是为了表示一个决心。我们不是科学公司,总体还是一个技术公司、工程公司。我们也要在这个时代里不甘落后,不是说真能够引领世界,而是说了一个大话。因此,能不能做时代“弄潮儿”,如何做?是另外一回事,这是我们在精神上说一句大话。

“(90后,)你要吃饭,就得做工”

Q:近二十年来,依靠激励机制和管理流程华为取得了高速发展,但当前行业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全球经济放缓,互联网思维冲击,以及很多90后员工进入公司,等等。包括联想的柳传志也说过,现在的员工对发动机文化不感兴趣。请问华为如何对新员工保持激励?号召他们跟向您这样的60、70后的员工一起奋斗?

任正非:其实我们面临的现实,人才也在流失。哪个企业说要IPO,我们的人也会往那儿跑,我们也抵挡不住互联网企业招我们的人。我们常常也是无奈。而我们做的是大平台,不可能激励少数人,需要激励的是十五万人,如果十五万人的待遇都提得很高,就要客户给很多钱,谁愿意给?

我们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艰苦奋斗?我和你们在一起交流,喝咖啡不用付钱,但若是我一个人坐在这里喝咖啡,是需要自己付费的。因为客户不可能出钱让你去打高尔夫,那他不如自己去打。所以客户出钱,就是让你要艰苦点,好好干。

我们把价值观分开,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好的激励机制能留下人。第一类,华为最聪明、最优秀的人,认为自己的个体价值很高,可以投身到另外的领域;第二类,还有一种员工很聪明,能力也很强,认为外面的公司能够有更大的平台,他们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也挡不住流失。第三类,华为早期留下的员工都是“傻瓜”,不“傻”怎么会留下来,慢慢爬到这么高位置?因为相信我们,跟着傻乎乎走到现在。为什么我们是傻瓜也成功了?因为我们向西方学习形成了一个大平台,大平台弥补了我们的笨拙。一两个人在前面作战,但后方有几百人、数千人在提供支持,让前面的“傻瓜”看起来就不傻了。

我们现在的政策还是希望把优秀人才进引来,常常也是不知如何办为好。

Q:90后的员工可能跟你想法不一样,您怎么调整这种差异?如何留住人才?

任正非:你要吃饭,就得做工。所以90后也总会有人会留下来的,总是有人要吃饭的。如果互联网公司能容纳13亿员工,那我们公司肯定就不存在了。但总是能留下一点。

Q:现在比较流行说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出来之后,会对传统的一些生产方式产生颠覆式的效果,最明显被大家举例最多的就是苹果对诺基亚的颠覆,包括新的数码技术对柯达数码的颠覆。您的观点是说互联网没有改变社会本质,你如何理解这些公司这么快的速度死亡,看起来是毫无征召的死亡,如果你不认为这是颠覆的话,那是什么?

任正非:首先我认为这个时代将来最大的颠覆,是石墨烯时代颠覆硅时代,但是颠覆需要有继承性发展,在硅时代的成功佼佼者最有希望成为石墨烯时代中的佼佼者。因为现在芯片有极限宽度,硅的极限是七纳米,已经临近边界了,石墨已经可是技术革命前沿边了。但边沿机会还是硅时代的领先公司。不可能完全凭空出来一个小公司,然后就领导了时代脉搏,而且石墨烯这个新技术在世界上的发展也不是小公司能做到的。

诺基亚所犯的错误是还停留在工业时代,工业时代讲究的是成本和质量,世界上能唯一还用二十年的手机就是诺基亚的手机。因为它忘却了,这个时代苹果所推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进步,这点不等于别人颠覆了它,而是它自己颠覆了自己。还有关于数码相机的颠覆,数码相机就是科达发明的,但它在机会上重视不够,也不是别人颠覆了它,还是它自己的。

信仰:国家;如果大量的资本进入华为?

Q:您有信仰吗?

任正非:我有信仰,就是信仰现在我们的国家。我们曾经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可以极大地解放生产力,但是我们发现,社会差距扩大以后,出现的问题,也使发展停滞。中国三中全会正在走一条正确的路。美国、欧洲、中国三大板块谁先崛起,以前我们也想不清楚。现在想清楚了,中国一定会先崛起。中国最近遇到的是中短期转型困难,长时间一定会解决的,后面会越来越发展强劲。

社会一定要发展,发展需要差距,火车头需要动力。但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共同进步。

Q:您总是讲多打粮食,打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是终点,大家才能休息一下?

任正非:我不能想出一个目标。粮食是永远没有止境的,五千年来,人总是要吃饭的。我们当然希望不要把自己搞没有了,这是我们的想法,不是客观存在的。

Q:第三个问题,前一段时间,钱伯斯曾说道:“世界上的每一家公司都要面对现实……对于私人控股公司,无论位于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在未来5年内87%都将遭遇重大资金短缺问题,只有约10%能够从中恢复元气。”外界认为这话是说给您听的,您怎么看待?

任正非:我们已看到这句话。如果大量资本进入华为,结果是什么?一定是多元化,就会摧毁华为二十多年来还没有全理顺的管理。我们今天这么聚焦,管理还做不到端到端打通。多元化管理我们更不适应。我们一定要在5-10年内使自己无生命的管理体系,赶上西方最优秀公司,就得聚焦,少点繁杂。否则这廿多年引进的管理就冲乱了。如果,不多元化,我们没有资金困难。未来研发经费在80-100亿美元以内,我们有能力。如果变革的速度太快,就有可能把自己所有积累全部失去。所以我们决心不进资本市场,不多元化,如果我们的发展不需要太大规模,怎么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呢?

Q:2005年我去过华为巴西圣保罗分公司,墙上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我们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当时强调的是创新,现在突出强调的是管理,今天您也做了一个关于管理的非常精彩的演讲,讲的是华为对管理的追求,华为想把自己的管理展示给媒体,让媒体展示给公众。我想问的是,管理和创新的关系是什么?是不是华为在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重点?华为现在是不是大到希望通过管理推动创新?

任总:第一,“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这句话,是来源于1996年,我和外经贸部西亚非洲司长石畏山、王汉江在联合国批准伊拉克石油换粮食时,在迪拜转机,飞机降落时,他们说下面是一个中东的香港,我不相信,怎么可能在沙漠里建一个香港呢。当时迪拜还是很破落的,不像今天这么好,但迪拜这个国家重视文化建设,国王把孩子们一批批送到欧美学习后再回来,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水平。同时制定各种先进的制度及规划,吸引世界的投资。当时我震撼很大,迪拜一滴石油都没有,所以要创造一个环境,这句话的来源是这样。华为公司也是一无所有,只能靠自己,和迪拜的精神是一样的。

第二,创新和管理之间不是要强调什么关系,我们强调管理,实际是西方管理没有在华为落地。我们花了十数亿买来的管理,现在去重新读序论,提出了“云、雨、沟”的概念。“九龙戏水”,表彰蓝血十杰,其实希望水要汇流,不要分流。我们走到今天,其实还是账实不相符,对前端服务、控制也不清楚,主要解决这个问题。但又担心他们过度管理,走向迷途。“蓝血十杰”造就了美国,也拖累了美国一部分企业。

Q:您最敬重的公司或者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家公司?今天讲了很多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就是西方公司的管理制度。

任正非: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我们董事长讲了,在华为公司的前进中,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能够阻止我们的,就是内部腐败。最大的竞争者就是我们自己。

Q: 股权是西方公司管理的基础,您仅仅持有1.4%的股份,您是如何控制这个公司的?

任正非:我不可能按法律形式来控制公司,不是靠股权来控制公司。我就是讲话,你认为讲得对,你就听,认为不对,你就提出反对意见。

我常常也被我们内部反对。我也不坚持必须按我的办,协商着,而不是靠表决。

Q:20多年华为从一个孩子长成了非常有影响力的少年,在发展历程中,华为是如何成长的,在成长中始终保持活力的最大秘籍是什么?

任正非:共产党的口号是“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吃苦在后”。我们其实也是这样,人人都在往前冲,越冲越年轻。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有这么多种西方的表格,拿表格去实践,半年就明白了,再拿一张表格,实践半年又明白了。这样年青人有许多优势。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很多高级干部站起来说,我才三十九岁,不到四十岁,可不要给我戴“老干部”的帽子。我认为这就是青春活力。

所以你们不要给华为戴成熟的帽子,我们还是少年,挑不起重担。成年人可以挑100斤,少年还不可以。

“掌握基层动态的难度太大了,我也不知该怎么做”

Q:华为在全球有16万员工,一个人的物理接触和交流是有限的,您站在最顶端,有没有担心掌握不到基层最真实的信息、他们对管理最真实的需求,您怎么解除和掌握这些信息?

任正非:刚才你举例说的不是很高层的几个干部吗?我也不清楚,也不认识,对基层也没有这么了解。

我们是分层、分权的管理方式,每层管理各有各的责任,而不是采取集权性的控制方式。让基层更有责任和权力这个改革可能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基本完成,说到要做到,十年都不容易。我们现在还处于很朦胧的状态,所以现在要掌握基层动态的难度还更大。太难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Q:华为引入了西方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在面对华为管理团队时如何适应华为的强势或者奋斗者文化?

任正非:我们现在有四万外籍员工,但是适应较好的大多数是科学家。因为科学家不太管人际关系。最难的是管理者,一进来就被架空了,因为他遇到的都是来自上甘岭的兄弟连,你再厉害,他不听你的,怎么办?这个就很难。赵科林辞职是我批准的,当时我心里很难受。因为他没法生存,没有生存的条件,不能把他扣住。所以我们要逐渐改变,如果世界最优秀的人才都进不来,如何能做到世界最优秀的公司呢?

Q: 因为华为已经做到中国公司最前列,很多人认为一个国家的外交、军事等综合能力对一个公司的前途有影响。您认为华为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的发展是有很大的相关性,还是不强的相关性?

任正非:中国越强大,美国就越打击。打击不是抽象的,看好一个苗头打一个。其实美国打的不是华为,是中国。因为美国不希望中国变强大,总要找到一个具体着力点。所以我们认为困难也是会存在的,而且我们也不知道接下来的困难还会有多大,就是努力前进,自己想办法如何去克服。

相关文档推荐

从DeepSeek到ManusAI如何重塑企业价值.PDF

1741937117 华中科技大学 6.23MB 58页 积分6

AI辅助编程真实测评与企业落地实践.PDF

1741936506 蒋志伟 10.17MB 37页 积分6

DeepSeek大模型及其企业应用实践.PDF

1741743773 林子雨 9.39MB 144页 积分8

DeepSeek企业落地应用.PDF

1741743699  2.16MB 22页 积分5

AI智能驱动的制造企业SRM系统.PPTX

1740995066  19.44MB 34页 积分6

小米AI布局.PDF

1740983781  2.01MB 0页 积分4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蓝图规划方案.PPTX

1740967415 黄云鹏 0.53MB 19页 积分5

AI Agent元年企业服务有望最先落地.PDF

1740472742  1.55MB 30页 积分5

DEEPSEEK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PDF

1740034311 陈亚盛 3.89MB 60页 积分8

相关文章推荐